目前分類:悲智光耀 (1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法王說,首先要說什麼是「法」,一般人總以為修行,就是要特別找個地方、找個時間做身語的修持,做做儀軌念誦之類的功課。但這樣有個危險,就是:走出佛堂,就忘了佛法。

「事實上,所謂法,是一種改變身心的方式,尤其是心靈。」法王說,貪心重的人,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,貪心漸漸變小,這就是修行;嗔心重的人,經由不斷提醒自己改變,嗔心漸漸變小,這就是修行。「向內修持,轉變自心,才是佛法。」所以,工作、日常生活,都可以修行。


法王說,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我覺得越來越忙,從事課誦的時間越來越少,「但我隨時觀察自己的心和身語行為是否利益他人,這是我不共的修持方式。
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四川喇榮佛學院索達吉堪布開示:念“嗡啊吽”十萬遍,可消除大家修行的障礙。

  

嗡啊吽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本尊觀」是金剛乘特殊修法,據說威力強大,對心性體悟也極有助益,真的嗎?

訪問/善戒法師
地點/尼泊爾噶瑪列些林高級佛學院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想在證悟的修道上前進,並開展慈悲行持的潛能,最關鍵的重點,就是了悟空性的見地…

英譯中/林瑞冠
審訂/陳曹倩

所有佛法的要點,都在於付諸行動、放入實修,否則,佛法只是一門無用的哲學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殊勝無比(具大加持力)度脫薩迦疫癘經 念此祈請文可預防傳染病


瑜伽 唐東嘉波 撰
法炬法師 藏譯中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法的目的,在於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。苦痛中最普遍的為生老病死。當嬰孩初生時,呱呱大哭,從來沒有一個人是笑的,可知生的過程原是苦痛的。年輕時不能瞭解老的苦痛,年紀一大,便齒牙搖動,老眼昏花,行走艱難,種種衰老的痛苦,大凡身受者都很知道。病的痛苦,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。死的經驗,雖則我們還沒有;可是從耳聞目見的情形來推測,很少人會感到死是快樂的;因為死不但使人完全放棄所喜愛,所依靠的一切,而且將人帶入一個渺茫不知的前途。其他如和親人分離;想見的人不容易見面,而憎厭的人卻又偏偏碰頭;要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;這些情況在佛家中稱為「愛別離」、「怨憎會」、「求不得」,都是人生的苦痛。在人生的過程中,快樂並不是沒有,但往往是很短暫的;有時因這些暫時的快樂,反而引起相對的更大更久的苦痛。高樓巨廈,美女情男,富貴榮華,沒有一樣是能夠持久的。所以佛法中除了上述的七種苦痛外,「無常」也是苦痛之一。

如果佛家把人生看得如此苦痛,豈不是相信佛法會令人消沈悲觀嗎?其實這正好相反。這裏我們得提到佛法的認識。佛法說:人生的一切苦痛,都是因妄想執著而來,因為妄想執著,妄生分別,認妄作真,將原有的永遠真樂的本性湮沒了,所以才有苦痛。每個人原都具有圓滿真樂的本性,倘能認清妄想執著是什麼,使妄想執著,煙消雲散,則一切苦痛,亦隨之而去。

那麼妄想執著究竟能否消除呢?佛家的答案是肯定的。佛法可並不叫人祇求神拜佛,或祈求上帝賜以恩典,因為這些雖然可以助人獲得精神上的寄託及安慰,但不能使人徹底消除妄想執著,因之也不能徹底解脫人生的苦痛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言

  健康的人就要有健康的身心,健康的身心是來自注重保養和不斷的修煉。臉髒時,懂得要清洗;咳嗽發燒時,懂得要看醫生;手割傷時,懂得敷傷藥;身體累了,懂得要休息。但心靈上的創傷,一般從外表上看不出什麼徵兆,也因為如此,往往容易被一般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環──內心的修煉。

  偶爾被人罵了一句,雖然內心不舒服,又因為工作或課業的忙碌,也只能暫時不去想;雖然表面上事,但心靈所承受的打擊與創傷卻已經產生了。一個打擊、一個刺激,譬如你所愛的人並不愛你,你不愛的人卻愛著你,日常生活中這些不起眼的小事,隨著時間的流動,日積月累下來,陸陸續續在心靈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疙瘩。試問在這種情形,有誰看得到?誰又能去解決這些肉眼所看不到的問題?只因為這個肉體一直處於健康情況下,這些心理上的壓力一直不斷的被自己和旁人所忽略,當出現最後的一根稻草,也許是別人無意中投射過來的一眼,這時精神上再也無法負荷了,很多人一瞬間崩潰,所謂的「躁鬱症」或「心理變態」就全部爆發,開始不斷傷害自己,甚至傷害別人,或表現在虐殺動物等行為上。

  很多身體上的疾病,例如胃潰瘍、癌症等,無不來自內心的壓力而逐漸形成。心病還需心藥醫,或者藉助心理諮詢,或服用鎮定劑,或鑽研高深玄妙的理論,或有助益,卻不甚具有療效。一般精神上出現問題時需要長期治療和觀察,也隱藏著出期不意爆發精神病後,接踵而至不可預期的傷害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朗欽加布仁波切  講述  直貢敬安仁波切  口譯

2003年4月   講於 美國岡波巴中心

本法是大日如來對二十一度母的讚頌,在四部密續中屬於事續部;在續部典籍裡,諸如來對度母的讚頌有三十五部,一般而言,度母屬於事續部,但也有從無上瑜珈部來解釋的。禮讚文解釋一般分前言及正文部分。

 

前言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普巴金剛 梵名Vajrakilaya,藏名DorjePhurpa。
藏名中的Phurpa(普巴)的意思是「橛」,就是本尊手中所拿的三個稜面、尖端銳利的法器,所以又名「金剛橛」,今普遍以音譯為名故稱「普巴金剛」。
另一解釋是:普字是「空性」的意思,巴字是「智慧」的意思,普巴就是空性與智慧結合成不二的體性。

為了調伏那些不能用平順祥和的方法降伏的眾生,所以本尊因為慈悲而化現了非常威猛忿怒的形象: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【八宗共祖─龍樹菩薩】
 
在佛教的經師、律師、論師、禪師、法師當中,集「千部論師」、「八宗共祖」之美譽於一身者,唯龍樹一人。
 
龍樹菩薩,生於佛滅七、八百年左右(西元四世紀)的南印度維達婆國婆羅門家,從小天資聰穎,於吠陀及世間學藝,無不精通。年輕時,與三名好友尋師習得隱身術,於是潛入王宮,戲犯宮人,耽於情慾以為樂。事件不久爆發,好友死於亂刀之下,龍樹倖免於難,乃悟「欲為苦本」,於是厭離心生,便詣佛塔出家受戒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菩提心!
證悟之心要,恆久快樂的因源,諸佛皆歡慶讚揚!
當菩提心之祥寧音聲傳響時,
經由其真理故,願一切眾生擁獲完美之喜悅。
 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邇來,不斷耳聞皈依的重要性,然而,慚愧的很,身為佛教徒的我,對皈依僅是一種情感上的依戀與崇敬。以下這篇轉載自菩提洲的文章,讓我閱讀之際,心靈得到無比的激勵與鼓舞。

佛教的皈依不是一種形式,更不是一種束縛。心向佛法意味著什麼?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皈依和修行?希阿榮博上師就這些問題作了如下開示。

   我是在一塊被佛法浸潤的土地上出生、長大的。和我一樣,在那塊土地上生活的絕大多數人,對佛法都有著堅定的信仰。我們不希求今生的安逸,也不希求來世的享受。佛法沒有減少我們的顛沛流離,甚至沒有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越、更有保障,因為眾生平等,皆具佛性。那麼佛法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,使我們縱然一無所有、四處為家,內心依舊富足、安詳?

   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,哪怕最貧窮的、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能無懼地接受無常。看看現代社會,人們一切的苦惱、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,忙忙碌碌無非為逃避無常。非常有意思,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;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裏一輩子逃亡。

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況。首先他們認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際遇,像逆境,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,就可以規避。他們很努力地嘗試不同的方法,希望得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,然後才能安心生活。可是,他們極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,除了變化,生活中還有什麼呢?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。四季更迭,人事代謝。我們的身體、情緒、思想,無一不在變化之中。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,而是整個人生,不管你願不願意,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。其次,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,如果一切都恆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。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,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,有盈就有缺,有聚就有散,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,有缺就有盈,有散就有聚。開心還是傷心,全看你的立場和態度,與無常並沒有必然關係。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、確定性的幻想,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、思想會改變,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,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,一帆風順的事業會轉眼間破產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,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。這就是執著的由來。由於我們想抓住、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,所以才會痛苦。造成痛苦的並非無常,而是執著。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,也是沒有必要的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我想,我應該簡短的對於「大寶伏藏」作一綜合介紹。

       無疑的,你們中間有許多人,已經知道「大寶伏藏」為何,但是也有些人不清楚「大寶伏藏」是什麼。若干你們有些整體的概念,會是很有助益的;你們知道、有感覺,你在此時此地所領受的法教是什麼。基於這個理由,我想作個簡短的介紹。
    一般而言,「大寶伏藏」被認為是伏藏法的集結,但事實上,並非全是伏藏法,它也包含有三藏密續的法教,甚至有些還與苯教傳承有關。「大寶伏藏」會把這些法教搜集進來,必定有它的原因。這部集結的法教,包含有許多無與倫比的上師的教授,如果我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,會太多,但是,我至少要告訴大家一些較著名的上師。如果你知道這部集結的寶藏,包含有他們的伏藏法,和他們所做的貢獻這本身就已經相當充分了。

     「五寶藏」中有一部叫「廣教誡藏」(Gyachen Kadzo,又作「教誡藏」),是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著作的集結。「知識寶庫」(Sheja Dzo,又譯作「全知寶庫」)則是他在各知識領域方面的著作的集結,所有世俗諦的主題都包括在這裏面。「大寶伏藏」(Rinchen Terdzo)、「噶舉密咒藏」(Kagyu Ngak-dzo),與「口訣藏」(Dam-ngak Dzo,又作「心意口訣藏」)比較像是他集結而編纂的法教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陀開示的全部重點就是要讓我們主宰自己的心。如果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心,就能夠主宰我們的身體和語言,如此我們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結束。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充滿負面情緒,就算我們身體的行為和我們所說出來的話語多麼完美,我們已經遠離了正道。

要主宰自己的心,需要隨時意識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為,不斷反覆地檢查自己的心,負面意念一旦生起,即用適當的方式來對治。當正面的意念生起,則以迴向來加強所帶來的利益,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達到究竟證悟。如果我們能夠在平靜和內
省的修行中,保持恆常的覺察,漸漸地,就算是在一般活動和干擾之中,我們也能夠保持對智慧的認識。所以說覺察心是脫離輪迴中一切煩惱的基礎和解藥。
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此我沒有很多話要向大家報告。昨天施主阿媽卓瑪從不丹前來這,請求我給予中陰文武百尊的灌頂,以及臨死時的思惟之開示,為此之故,昨天中陰文武百尊的修法已圓滿完成,而灌頂將於今天晚上舉行。現在就針對臨死時必要的思惟跟大家說明一下。

今天我們得到這個人身,並能得入佛法之門,於許多善知識前領受許多教法之灌頂、口訣及教授,這些都是依於過去生善業福報的力量而來,是非常難得的善緣。不管各位現在年紀多大,在這一生中對許多正法的修學或許尚未能如己意,但是對三寶的信心、個人日修念誦、持誦咒語,總是很努力地在做;對上敬供三寶,於下施貧濟弱,我們很盡力於這樣的善業,這些都是很好的善緣。

因果是真實無欺的,每個人這一生之中若僅僅念誦「嗡瑪尼貝美吽」一次,那麼這個善業功德之利 益也是真實無欺,是一定有的、不用懷疑的,將來死時一定有所助益。比如供養與布施,任其如何微小,其產生的利益是一定的,其善業功德不會消失蒸發不見;又如現在世界上有些人不行佛法,終其一生只造惡業、傷害他人,善業絲毫不為,相較於這些人,我們實在是很有福報。但生之為人,生命的最後終將面臨死亡,這是每個人都一樣的,不管年紀大小、有病無病,特別是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更接近死亡;時間一刻一刻地走過,死亡亦一步一步的接近。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聖者 敦珠甯波車集口耳傳承要旨而造此頌

陳建強 羅啟安恭譯

宇宙依怙主、正教獨護持、根本上師、至寶極悲憫。

忘死窮積聚、浪擲暇與滿、祈尊悲憫、令我等勿墮。

人生飛逝猶如夢 幸也好 蹇也好

sitat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